AG真人国际厅和旗舰厅

透视两场自杀事件背后的舆情规律

过去这段时间,国内有两起影响较大的自杀事件,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一是发生在重庆的“胖猫”跳江事件,二是某金公司的员工郑某的自杀事件。

1、两起自杀事件,不同的网络待遇

虽然两起事件都在网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细细研究一下会发现事件的遭遇不一样。前者受到官方高度重视,地方公安部门亲自下场为其澄清事实;第二个则遭遇了“网暴”般的待遇,网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纷纷将其自杀原因归结为降薪打击,完全没有考虑到自杀的真正原因。

从两起事件的不同遭遇,我们能够更深理解今天的网络舆情和背后的社会治理的逻辑。

“胖猫”自杀事件发生后,其姐姐在网络上发动网民声讨其女友,正当女友要被牢牢钉死在“捞女”耻辱柱上的时候,媒体报道的热度受到约束,地方公安部门亲自站出来调查并发布通报,证实两位年轻人是正常交往,不存在诈骗等。最后,姐姐道歉,事情趋于平息。

而某金公司的郑某自杀事件,则并未受到任何传播限制。公司对员工去世事件的回应含糊其辞,但是网民在缺乏明确证据的情况下,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是突然降临的降薪和豪宅价格“雪崩”击垮了这位员工,从而认为她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的,等等。

2、一个符合公众想象的“完美自杀”故事

为什么说,这两起事件典型地反映了网络舆情的规律和网络群体心理?

先说说某金公司的员工自杀事件。根据网传消息称,该公司证券部的这位员工,在7月初因降薪后无法负担房贷,跳楼自杀。问题在于,一个人的自杀常常是多种综合因素的结果,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很难说自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而从一些亲友提供的信息可以了解到,该员工还涉及到家庭情感纠葛、产后抑郁等多种因素,因此是多个压力因素综合导致的悲剧。

但是,“白富美遭遇降薪,又叠加豪宅降价”最能击中网民内心的敏感点,终于在传播中发展成为网民接受的单一自杀因素。该事件几乎集中了当下网络舆情的几大敏感因素:大机构、金融女、高薪、高房价、降薪等,吸引了无数网民的参与,并最终发展成为一场网民想象力的狂欢事件,至于自杀真相如何,并没有多少人关心。最耐人寻味的是,最后也没有人和机构出来明确说明自杀的真相到底如何。

我在此前的文章中提到,任何人无论以前出身多么低微,只要进入了名校、获得了镀金文凭,就实现了鲤鱼跳龙门,男的就是高富帅、女的就是白富美了,他们在网民心目中就已经成为“上等人”,不再是网民心目中“本阶级”的人了。郑某就是如此,名校毕业、白富美、“金融女”,身上已经带有舆情敏感因素。

但是她所在的某金公司,更是带有“超级符号”性质。本来该机构在普通网民那里的存在感并不强,仅仅是业内才知道的大机构。但是2022年7月,该公司突然闯入了公众的视野,被网民牢牢记住了。这就是“晒薪”风波。据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该公司一名交易员被女友凡尔赛般地晒出了月均收入为8.25万元,网络一片哗然。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该事件已引起高度重视,涉事员工正被停职调查中。”据介绍,自此以后,高薪公司禁止晒薪,已经成为一道高压线。

舆情中的敏感心理还不限于此。在一般人根本买不起房的时代,豪宅在有钱人那里却成为了畅销品,这是个刺痛网络心理的撕裂现象。但是在今天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房价历史性地开启了下行通道,豪宅也不能幸免。网民看到了一些一掷千金的有钱人遭遇了财富缩水,甚至开始了亏本抛房。在网民对待资本的看法已经发生逆转的当下,有钱人往往被视为和资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声誉形象变得灰色。这使得有钱人抛房,成为了新闻。

就在网民和自媒体要为楼市发生历史性转折的时代,寻找一个典型案例作为时代注脚的时候,突然某金公司发生了这一起“白富美”自杀的事件,故事里恰好出现了降薪和豪宅降价的因素,这正好击中了网民的心理,从而将自杀和降薪、豪宅、高房价、楼市转折进行了强关联。至于其它可能导致自杀的因素,已经被选择性地忽视了。

于是,一个公众现象中的“完美自杀”故事就成型了:一个走上了人生巅峰的“白富美”,在社会的关注中进入大公司、领取高薪、住进了豪宅,但是在今天楼市转头向下的转折时代,又因为降薪撞上降价,终于承受不了接连的打击而选择了自杀。人们为此感慨不已,也庆幸自己并未在房价高峰期上车豪宅,从而逃过一劫。

因此,我们会发现,网民将该员工自杀的因素简单归因为降薪和楼市转折,从而陷入了群体想象力的狂欢。因为这个自杀事件的主角和时间点,完美契合了网民群体的心理和期待,从而被群体“推选”为降薪和降价大时代下的牺牲品。

相信多年之后,人们依然会以此案例为典型,证明大时代风云变幻之下如何出现了牺牲品,以及个体命运的无力感。

3、机构沉默背后的风险管理

但是更耐人寻味的是,不光网民不关注自杀的真正真相,单位的回复语焉不详,网络上也没有任何机构对此进行过明确的辟谣或者明确说明。更没有相关部门为其出面进行调查说明。当然,这个事件的敏感性和重庆“胖猫”自杀事件不可同日而语的,相关部门不可能出面的。

这种沉默现象,具有有利的一面。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单位或者个人一旦成为负面敏感舆情的主角,下场遭遇常常不太乐观,起码会长期戴着一个灰色的帽子。因为网民多数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弱势的地位,他们天然地排斥那些强势的部门和掌握了金钱、权力的人们。后者一旦成为舆情主角,网民常常期待着上级的问责,或者面临某种“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惩罚。只要这种情况没有发生,网民心理就有一种耿耿于怀之感。相反,如果单位或者个体由此遭遇了问责或者惩罚,网民会瞬间释怀,也就会慢慢原谅了。

所以,为什么我们建议那些遭遇了网民群体攻击的单位、企业或者个人,在关键的时候要学会放低姿态、学会道歉,就是这个道理。农夫山泉的创始人在遭遇网民群体攻击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低调和低姿态,更有利于安然度过风高浪急的阶段,但是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发生。

就是说,当某个大型机构或者单位处于网民心目中的敏感关注点上,如果遭遇了挫折或者失败,付出了代价,往往能够换来网民的谅解,这其实就是一种补偿心理现象。由此我们可知,公司和系统的降薪,这位员工的自杀,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心理的补偿,从而给外界和网络营造了一种悲情的气氛,成为一种沉重的代价。就在网民的围观中,这种代价有利于消弭此前的各种舆情敏感属性,从而有利于消除舆情的风险,降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如果公司解释自杀的真相,反倒会将自己置于不利的位置,不利于舆情风险的化解。

一个悲剧性的自杀事件,会在群体心理上给出一种补偿,从而有利于舆情风险的消除。

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为何重庆的自杀事件会受到官方的干预呢?因为如果任由事件发展,“捞女”可能会成为攻击性社会标签,可能会引发一种社会信任危机,尤其是性别对立的风险,这是社会不可承受之重。而且,“胖猫”姐姐引发的网民群体的不满,可能发展为网暴,演化为一种谣言,影响社会稳定,而被网暴的女友也已经报警,官方需要给出一个调查结果。

我们由上面分析可知,同样都是影响较大的自杀事件,但是“待遇”不一样,背后是不同的舆情规律,和不一样的社会治理逻辑。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