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处罚医生案,看严格考核已成内卷和舆情爆发根源
网民的身体里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并且依据常识而生活。他们在判定某些事件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有违常识的,常常是出于朴素的直觉。如果事件不那么合情合理,他们往往第一时间就会给出激烈反应。
比如,医生为了救治一个重症病人,而耽误了上课,这是好事还是坏事?网民第一时间就会给出答案。显然,生命第一,尤其医生,救死扶伤就是最大的道德。
一、医学院的一个截图,引发一个舆情事故
但是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对这样的医生进行了处罚,就激起了网民的不满。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在疫情结束之后,较为少见的网民为医生说话的事情。
这个事件是这样的。根据一份文件截图,今年5月,2019临床医学(英语授课)班级《Pediatrics》课程上课前,授课的俞莉老师发现其科室的患儿病情危重,就留下来紧急处理,未能及时赶到教室,上课迟到29分钟。最终被认定为教学差错,予以扣除当月奖金2000元、全校通报批评以及取消年度考评评优评先资格。
这个通报上网后,引起很大的非议。网友们倾向于认为,救死扶伤远比准时赶到教室更为重要。学院应该强调自己价值观,应该以正向的引导为主,而不应该以处罚为主,否则这会导致价值观的困惑。这可能导致的一个极端可能性,就是医生一看上课时间快到了,可能会扔下病人,或者让同事代理,然后自己直奔课堂,这不光可能导致投诉,更带来道德风险和职业风险。
从学院的角度来说,严格上课制度,并给出具体的奖惩细节,本意就是为了严格教学秩序,但是没有料到,因为对于制度的严格遵守,却被自己带来不大不小的一个风波。
非常多的网民和媒体开始站出来,为医生鸣不平。南方医科大学作为校级也发声了,说已经注意到这个事,在调查到底怎么回事。预计接下来,医生的处理会减轻,否则这种导向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二、严格考核常常是管理者自我挖坑
但是对于学院的领导来说,也会陷入一个较为艰难的管理困境。
如果不考核,显然老师们不一定会按时上课。甚至有可能,如此严格的考核,就是为了整顿此前一些老师的散漫作风。但是一旦考核,就会带来较大的双刃剑效应,考核规定是维护了,但是却也导致了较大的负面后果。比如此次处罚医生,未料到网民反响强烈。
所以说,一个单位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考核政策和考核标准,可能就是给管理挖坑。
我以前在一个单位做过部门负责人,带着20个年轻人做事情,人多就涉及到考核,后来制定了严格而细致的考核政策,结果发现,这就是给自己找麻烦。每月为了考核而费的功夫不光非常多,而且越是细致的考核,越是没办法落实,因为现实情况千差万别,随时超出僵硬的政策范畴之外,考核细节还可能挫伤员工积极性。后来碰到一个老同事,我发现他的管理方法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抓大放小,只关注最为重要和最为紧迫的事情,而且做得好的员工及时给与奖励,考核非常粗疏,但是工作也是顺利推进。
我很早就意识到,一个单位或者机构,过于严格的考核,不光是个“负性”的做法,因为是从惩罚的角度来推动工作的,是“吓恐性”的,而且是领导给自己挖坑,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因为你需要为考核设立奖惩细则,并且为保持利益平衡而陷身难缠的仲裁事务中去。我甚至有个较为私人的看法,就是阿里巴巴之所以社交软件和生态做不好,并影响到淘宝的发展,从他们推出的一些软件如钉钉打卡以及一些学习型的客户端就能看出端倪,那就是强制和管制思维严重,而社交软件是需要宽松和自由的心态的,强制思维如何能做出好的社交软件?
就以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来说,肯定是想做好教学工作的,但是面对知识分子密集的大学场所,进行严格的考核,不光可能导致管理层失去民心,更在实践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次处理医生事件中,因为制度摆在那里,又有人投诉,那么根据制度管理的刚性原则,你就必须处理医生,但却因此引发了后果。
三、严格考核导致了严重内卷并引爆舆情
其实更为严格的考核,存在于基层。地方基层干部和群众,已经苦于各种严格考核很久,并且在现实中出现了非常多的考核风险事件,更导致了严重的形式主义大行其道。
比如有个事件说,某处有个农民突然收到银行通知,说自己有银行债务,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身份证曾经被地方干部拿去申办小型企业,由此发生了贷款关系。媒体由此深挖,发现上级给基层干部下指标任务,要求当年地方新增小型企业必须要达到一个数量,但是地方经济又不好,凑不够数量,基层干部只好拿农民的身份证去办理证据,蒙骗过关。很多形式主义就是这么被逼出来的。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会收到上头各种各样的任务,上头又常常严重不放心,随即从制度“打补丁”,下达了严格的考核措施,稍有不慎,就是撞到枪口上。更经常的情况是,上头很多工作严重脱离实际,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来自于城市的想象,或者是宏大发展目标的任务指标的具体分解,上头仅仅要一个数字和结果,以论证宏大目标的合理性和现实可操作性。但是到了基层,就会发生严重的水土不服,或者遭遇群众的抵触。眼下各地都在反思那些安全生产的台账等留痕管理,是否起到了真正的作用?上级来检查也就是看台账是否完整,结果为了完善台账,地方和企业反倒将正经工作放在一边。很多时候,基层干部的智慧,一半用来做实事,一半用来应付考核,常常是以形式主义对抗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创新,超过了内容的创新,因为内容是不足的,是做不到的。归根到底,形式主义是考核过于严格,过于违反实际乃至违反人性导致的后果。
近期发生在临沂的一个事件,引起了叫好声。《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以《“办不了”:一条政务热线的别样通报》为题进行了报道,引发了各地的称道。说的是临沂12345热线非常罕见地对于一些不合理不合规的诉求说了“不”。有的诉求就是不讲理的人提出来的,如果一味地满足,结果会导致更多的不合理诉求出现。关键在于,类似的诉求给基层带来了极大负担,如果满足不了,还会导致满意率降低,直接影响到考核。考核结果和基层干部的各种利益挂钩,压力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知,临沂能够对于这种不合理的诉求说“不”,也是在考核压之下,基层社会负重前行而又进入窄胡同的结果,是一种基层意见的反弹。
再从近年来的一些网络舆情的爆发情况看,完全是严格考核导致的后果。上文提到的基层干部使用农民身份证“办企业”,引发媒体关注,是不是就属于考核导致的后果?很多高校“非升即走”引发伤亡事件,也可以归于此类原因。很多地方的“舆情焦虑”,常常就是考核过严导致的焦虑。因为上头布置的很多任务,是需要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的,甚至需要较高的物质基础,但是一旦来到基层,导致了本领危机和素养危机,为了应对考核,只好造假来应付工作,结果造假总有露出尾巴的时候,那就是舆情爆发的时候。
考核作为一种工作推进手段是必须的,但是需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可以接受的程度。
到了今天,到了一个关键点,考虑更为科学的考核制度,可能正逢其时。中国社会需要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否则没有前途,此时需要以制度化的形式,推出“容错机制”,也就是包容干部群众偶一出现的错误,允许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试错和探索,不能在他们头上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问责考核,否则他们就会忙着自保,再也想不到发展,更遑论创新。因为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试错。如果不能容错,他们就只能待在过去安全的思维牢笼里,从而沦为保守主义和僵化思维的拥护者。
尤其在当下经济增速变缓,各种问题隐患可能更多地冒出来,再加新媒体时代,群众投诉条件便利,监督氛围更为严格,此时严格的考核,反倒会起到相反的效果,那就是工作的积极性大为降低,以寻求免责和安全为主,为此躺平、明哲保身和形式主义将大行其道,这将给事业带来真正的伤害。
因此,建议在推动事业和严格考核、探索出错和问责处理、网民投诉和通报回应之间,出台一个更为柔性的机制,确保各方不要被捆绑过紧,更不可由此鼓励不合理诉求的出现。一个被捆绑过紧的人,是跑不快的,在今天鼓励发展的时候,尤其需要鼓励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