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小土豆”只是一种爱称,上纲上线大可不必
近期,冬天北方度假旺季已经来临,关键词“哈尔滨”在互联网上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甚至有网友调侃:这个冬天的三亚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输给哈尔滨这座冰城。伴随着哈尔滨旅游的爆火,在这期间逐渐诞生了一种名为“南方小土豆”的称呼,并迅速泛滥于社交网络,南方,顾名思义指的是坐标;小土豆,则是由于南方游客的身高普遍没有北方人魁梧而得名。如果单是南方人,听着莫名有些生疏,小土豆也有些人身攻击的意思,但合在一起,莫名感觉到亲近和可爱。这本是加强南北方地域融合的爱称之一,不想却引发了不少争议。
起因是因为有网友发帖称哈尔滨被确定了性别,于是一切开始离谱起来。
明明一切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南方游客促进了北方经济,加强了文化交流,增强了同胞感情,但由于有了开端,舆论风向也开始走偏,甚至诞生出了“娇妻文学”。
再往下,“小土豆文学”也层出不穷,让本来其乐融融的旅游胜地一下变了味道。
到了最后,似乎这个显得萌萌可爱的昵称彻底被打上了性别解读和对立的标签,社交媒体平台上有关于“南方小土豆”的称呼都是打着谈恋爱和找对象的旗号。
在“万物皆可萌”的时代,这样一个萌化的称呼确实很容易引发病毒式传播。从南方网友的自称,到政务媒体对南方游客群体的代称,最后甚至在某些语境之下专指南方身材小的女游客……
01 舆情趋势
BORYOU TECHNOLOGY /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AG真人国际厅和旗舰厅中心数据显示,1月05日0时至1月11日10时共监测到相关信息80413条。
数据显示,自1月05日以来,舆情持续发酵。#南方小土豆这一称呼合适吗# #南方小土豆# #专家称南方小土豆争议暴露南北文化差异#等话题相继登上微博热搜榜。1月5日开始,随着哈尔滨旅游旺季持续,该舆情逐渐发酵。1月6日13时到达舆情高峰,微博话题#南方小土豆是什么梗#登顶微博热搜榜,随后舆情热度缓慢波动下降,但争议仍然存在。
舆情走势图
关键词云图显示,在本次舆情发酵过程中,“小土豆”“哈尔滨”“父权”“性别”“冒犯”“女性化”等关键词受到普遍关注。
关键词云图
02 舆情详情
BORYOU TECHNOLOGY /
· 网民观点 ·
1、厌恶将正常的称呼童化,幼稚化
部分网民认为“南方小土豆”称呼包含对该群体的不尊重,也不应该持续保持这种幼稚化的称呼,让所有人习以为常,没有尊重和敬畏之心。部分媒体为了促成经济效益不择手段,为了玩网络热梗得到流量失去底线和本心。
微博账号@比凳子十元zuo一次称:作为东北人我真的特别特别讨厌这个梗,有一种童化的感觉,和当时口罩那阵叫武汉热干面一样的幼稚,现在的媒体非要把所有东西都儿童化幼稚化吗?
微博账号@菁城子称:“南方小土豆”是社交媒体的幼态梗,流行文化的常见现象。台湾综艺节目的几十岁男女,还称男生女生;各种大龄青年在儿童节这天撒欢蹭热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女性常说情绪价值,说白了就是哄哄我。男性无意展示坚强韧劲,而是以脆皮自矜自怜。市场上的幼态审美和表达,我会去了解,但不欣赏,也不跟风。“南方小土豆”这种说法,第一人说也许好玩,成了流行梗后,就很无聊,谁跟风谁无聊。至于官媒下场玩梗,就是另一回事了。以无聊的话语取悦一群跟风者,培养一群官媒的无脑铁粉,怎么看都不是好事。
2、网民发言称,不要将所有的话题引向性别对立
部分网民认为,性别对立一直是存在争议的热点话题,将任何事情引向性别对立就会完全失去本质,可能会让南方人民产生误解。
微博账号@why-甜份加毅:虽然我觉得这样很适合旅游业的发展,但是现在已经变成很严重的娇妻文学和奶屁文学了,那一天还看了一个热榜,叫什么南方小土豆迷倒东北男人,我直接啊?东北三省真的是这样吗?
微博账号@腹黑的总司: 性别对立跟女权真是一块砖哪里好使哪里搬,被各方利用。本是一个无意的昵称却在有心人的带节奏之下成功将女权推到了前方成为他们争夺资源战的前锋。
3、希望地域黑和刻板印象少一些
针对“南方小土豆”称呼的争议还有一部分来自地域的文化差异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刻板印象,南方并不全是小土豆,北方也并不全是魁梧壮汉,这也是争议存在的根本原因。网友认为文化交流的作用便是消除地域黑和刻板印象。
微博账号@淡定的宫山柳:小土豆这个词难道不就是刻板印象的产物吗?南方人就一定要被当作软萌甜妹保护起来吗?而且这个词不是东北人说的,也不要地域黑,怪某些带头玩梗的媒体就行,真的很恶心。
微博账号@烟波人长安:南方小土豆这种梗,玩一玩儿也就得了,女生自己不介意的话,自我调侃一下也无所谓,但现在搞得就是很让人不适,什么想养个南方小土豆,什么南方小土豆说谢谢哥哥,这已经超出了调侃和身高的范畴,这就是在强行制造刻板印象,女生就得是“小小”的、“香香软软”的,就得是“娇弱可爱”的,就得是细声细气让人一看就有保护欲的,这跟宝宝碗之类有什么区别,说白了还是在迎合白瘦幼等等扭曲的审美标准和弱化女人的传统婚恋观念,女人在世界眼里的最佳姿态就是当个小孩,越孩童化越被人喜爱,越容易被掌控越受欢迎,别说南方女生看了不舒服,我们北方人看了也是两眼一黑,这一下等于把两边的女人都给骂了,收手吧,阿祖。
· 媒体观点 ·
1、新京报:不必对“南方小土豆”的说法过于敏感
“南方小土豆”火出圈,本质上展现的是一种非常令人欣慰的画面。南北方的人们,在这个冬日里其乐融融地相处。若对一个词上纲上线,用恶意去揣测彼此,最后可能导致一场热热闹闹的旅游盛宴,滑向一地狼藉的窘境,这恐怕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2、羊城晚报:“南方小土豆”称呼引争议,是爱称还是刻板印象?
所谓“南方小土豆”是一种刻板印象,源自南北方人的平均身高差异,在人们的普遍印象里,南方人身材较为矮小,北方人身高比较魁梧。而并不是所有南方人都矮小,部分网友认为,使用“南方小土豆”这一称呼容易加深这一刻板印象,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矮化,是对别人身高的不尊重。但抛开大大小小的争议,这场双向奔赴落到每个人身上,不都是最独特生动的记忆吗?城市地铁化身免费“摆渡车”,市民开私家车接送游客,司机用温柔“夹子音”跟乘客对话……每个身在其中的人,感受到的都是质朴热情。即便一座城市火起来后,并不代表着“十全十美”,但至少从目前看,哈尔滨已然接住了这波“泼天的富贵”。
南北交流不止一种叙事模式,无论是“南方小土豆”还是“广西小砂糖橘”,让我们珍惜这份跨越地域界限的情感链接,挖掘更多真诚优质的旅游服务,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3、济宁新闻:“南方小土豆”称呼惹争议,律师:本无褒贬,不宜错误解读
“南方小土豆”一开始是北方人用来表示对南方游客的泛称、爱称,后逐渐被网友指出带有“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的意味。宪法、民法典等多部法律保障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地域歧视”侵犯了某个地域群体的名誉权,可以决定追究刑事、行政或民事上的责任。发现权利被侵害时要勇敢拿起手中的法律武器维权。不过,“南方小土豆”们的哈尔滨之旅更多的感受,应该是真切地呵护和好客。“南方小土豆”被赋予女性性别,是部分人对于网络热梗的错误解读,“南方小土豆”一词本无褒贬,在表述的过程中,将其理解为“差异”还是“歧视”至关重要。
03 舆情总结
BORYOU TECHNOLOGY /
本次舆情由哈尔滨旅游城市的节点引发,持续时间较长,涉及性别、地域、刻板印象等多个敏感话题,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至今仍未平息。
舆情的核心矛盾在于“小土豆”这一称呼被有心人士歪曲解读,借机上纲上线,制造热度,从而在旅游旺季点燃了舆论的导火索。
在人民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今天,仅仅一个称呼便成了南北地域攻击,男女性别对立的理由和原因,不免让人深思。
对于官方媒体和旅游地政府来说,对于各种称呼,要擦亮眼睛分辨实际含义,不可乱带节奏,以免自媒体或个人账号扭曲含义,带来不良影响。
从社会层面来说,旅游业沉寂了几年后焕发新生,对于各省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无论是哪里的游客,到哈尔滨都能感受到当地人的热情和友好,而不是网络上的热梗和误解。作为普通群众也需要明辨是非,弄清网络热梗的实际含义,理性看待网络舆情。称呼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内里的热情是不变的,无论东西南北,人们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信对方的善意和真诚。